各市(行署)教委(教育局):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指导全省教育技术装备技术事业的发展,我们制定了《山西省教育技术装备“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目标》。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的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全面开展。
附:山西省教育技术装备“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目标
附: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省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中小学基本实现“三配套”
199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改革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重心转移到配备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图书资料“三配套”方面。经过近十年努力,到1998年底有88.2%的中学、97.8%的小学、91.6%的县(区)基本达到“三配套”验收标准。
——普及试验教学工作有了新进展
“九五”期间,我省把普及试验教学作为技术装备的重点工作。199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室教学普及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全省“普实”工作。通过1996—1998连续三年召开“普实”现场会和检查验收,促进了实验教学深入开展。截至2000年底,全省有77.3%的中学、81%的小学、86.7%的县(区、市)基本普及了实验教学。
——教育技术装备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围绕“三配套”和“普实”工作重点,我省千方百计增加对教学仪器设备配套的投入,促进了各类实验室的建设。截至2000年底,中学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和小学自然实验室、仪器时16295个,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5亿元;图书藏书室、阅览室47175个,总面积达98万平方米,图书资料价值达16亿元;音、体、美、劳、卫、电教、语音世纪器材时27782个,面积达84万平方米,各种器材价值达4.7亿元;计算机教室2215个面积达5.4万平方米,计算机2.8万台,价值达1.4亿元;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124所。
总结“九五”期间工作,基本经验是:
1、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重视,91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会议,部署了“三配套”工作。我省把“三配套”工作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十年规划,把“三配套”检查验收工作列入“普九”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省教育厅建立了“三配套”、普及实验教学标准及验收制度。各级政府把“三配套”、“普实”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教育整体规划和县、乡领导的任期目标,地、县都成立了“三配套”、“普实”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地区的“三配套”、“普实”工作。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全省的“三配套”、“普实”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绩。
2、财政投入发挥主要渠道作用。“九五”期间,省安排普教仪器设备专项经费4540万元,采用省补与地方筹措相结合的办法,地方配套专项经费达到1亿元以上。各级财政也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全省利用各种渠道共筹措教学仪器设备经费达6.5亿元。
3、各级装备机构发挥职能作用。各级教育技术装备机构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基本形成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强、素质较高的教育技术装备专业技术队伍。各级装备机构在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积极探索,制定长远计划,指导中小小学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等工作,发挥了机构的职能作用。
4、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三配套”、普及实验教学标准及检查验收办法、验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三配套”、“普实”工作的开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
二、“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目标
今后5年至10年,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为中心,以提高普及实验室教学水平和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建立与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技术装备物质保障和管理体系。
1、推进标准化建设
“十五”期间,根据我省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小学要有步骤地分批更新配备仪器设备。到2005年,所有独立建制的中小学仪器设备装备,应基本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2010年,85%的中小学基本达到省定各类仪器设备装备标准。
2、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2003年,为验收的16个县(区)基本达到实验教学普及县要求。2005年,对“普实”和各县(区)全部复查完毕;全省60%高中、20%初中、50%城市小学、10%农村中心小学达I类标准,有条件的中学学生分组实验达一人一组;全省建立100所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高标准实验教学师范学校;全省基本推开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核。2010年,达Ⅰ类和Ⅱ类的高中分别占到90%和10%;达Ⅰ类和Ⅱ类的初中分别占到50%和50%;达Ⅰ类和Ⅱ类的城镇小学、农村实验室中心占到60%和35%,小学也要逐步取消Ⅲ类标准;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分组实验达一人一组:建立200—300所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高标准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建立10—20个高标准的实验教学示范县(区)。
3、加速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发展
根据我省即将下发的信息技术课配备标准,规划信息技术设备配备:2001年底前,100所普通高中达到Ⅰ类标准,其它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达到Ⅱ类标准;2003年底前,60%的高中达到Ⅰ类标准,县级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县区的初中、城市小学达到Ⅱ类标准;2004年底前,经济发展中等县区的40%的初中达到Ⅱ类标准,其余达到Ⅲ类标准;2005年底前,200所初中、200所小学达到Ⅰ类标准,50%的初中、其它城市小学和有条件的农村小学达到Ⅱ类标准,50%农村小学达到Ⅱ类标准。
“校校通”工程:2002年5月建成山西基础教育城域网,2002年全省示范性学校和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实现上网;2003年使全省大中城市的普通高中、初中和条件较好的小学实现上网;2004年使全省所有普通高中、经济比较发达县区的初中以及部分条件较好的小学实现萨上网。2010年前争取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建成基于山西基础教育城域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校园网或建成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受和下载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卫星地面接受系统。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远程教育、信息网络建设:2005年形成省、地、县、校四级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初步完成网上虚拟学习环境的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县区要覆盖到乡镇和村一级,无网络资源的县以下边远中小学建立远程基础教育网络。
4、加强图书馆(室)和其它专用教室建设
2003年,示范性高中、示范性初中和有条件的城市初中达到Ⅰ类标准。2005年,全省高中、50%城市初中、30%城市小学达Ⅰ类标准,其它城市初中、30%农村实验中心、其它城市小学、20%农村中小学达Ⅱ类标准,其它初中和其它小学达Ⅲ类标准;建立100个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标准中小学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示范区。2010年,全省高中、城市初中、80%城市小学达Ⅰ类标准,其它初中和其它小学达Ⅱ类标准。争取创建200—300个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标准中小学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示范区。建立一批区域性的电子阅览中心。
2005年音、体、美、劳、卫等专用教室及器材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2010年基本达到各类标准要求。
5、构件规范的学生用品管理体系
2005年,初步构建研制、生产、鉴定、配备、使用、培训的学具管理框架体系。加强学生着装和用品管理。2010年,基本形成学局、服装等学生用品完善规范的管理体系。
三、主要保障措施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立基础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保障,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服务于基础教育发展的思想,重视和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及时制定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及规划,并纳入当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要切实加强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和队伍建设,指导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有效地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确保投入,保障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要求》(教基[1999]11号)文件,努力实现我省确定的工作目标。
2、抓住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十五”期间,我省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各类功能教室及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指导中小学校按标准要求做好配备工作;并尽快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示范工程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晋级工程。同时,我省将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普及县复查、图书馆(室)等级达标、初中升学考试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自制教具评选表彰、各种实验操作竞赛及论文评选等工作,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
3、逐步建立教育技术装备物质保障体系。我省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级财政保障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的投入。要根据有关规定,构建教育技术装备政府采购体系。通过探索学具市场竞标方式,逐步形成学具、学生着装、学生用品等有效的服务管理机制。
4、逐步构建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体系。强化各级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建设,制定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建设标准。加强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培训计划,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指导学校搞好各类功能教室的配备与管理,建立健全系统的管理制度,实现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管理,逐步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体系。